教师风采

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教师风采

张力为

张力为,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国际杰出运动心理学家奖(2025),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2019),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学报、体育科学等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自我观念、自我控制和心理疲劳。1989年-2025年,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68篇,学术会议论文270篇,著作24部,著作章节40章,译著2部,译文26篇。曾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8项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帮助中国网球队、田径队、艺术体操队、蹦床队、帆船帆板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等队备战、参赛奥运会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曾作为中国代表团心理保障人员参加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2008年北京夏奥会,2016年里约夏奥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2020年东京夏奥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任2024年巴黎奥运会备战工作心理专家组组长。

43b95eef864c47c3835b450f337a5ade.jpg

张力为在2024年北京体育大学教师节座谈会上


师道匠心,薪火相传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张力为的教师生涯,也是张老师每天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我心里助人比利己更重要,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梦想更令我感到幸福。”张力为感慨道。

自2005年至今,张力为始终秉承着“关注最前沿的,给学生最新鲜的”执教之道,实时更新自己的每一份课件。心理学院教师王莉回忆道:“张老师对教学特别重视,每次给本科生上课都要穿西装、衬衫,讲课时精神饱满,引人入胜。我们都觉得,虽然听了很多次张老师的课,但常听常新。”

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张老师自身的授课过程中,也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工作中。20年来,张力为始终坚持着每周召集学生开读书会的习惯,让学生认真阅读《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心理学论文,在母学科里汲取更多的养分,并在读书会上作报告。“从心理学上来讲,思维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训练、培养和表达的。研究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书面语言,也要注重口头语言,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张老师说道。读书会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额外收益,有毕业生刚刚入职,就成功斩获青教赛奖项,向张老师报喜时,把部分原因归结为自己就读硕博期间在读书会上多达53次的报告经历。

多年来,张力为一直坚持逐字逐句为学生反复修改论文,以确保学生学位论文的通过率。今年,在罹患重症的情况下,张老师仍然坚持亲自批改,并与以前培养的学生一起,对应届学生的论文都提出了十几轮修改意见。

2006级校友毕晓婷在毕业后跟随张老师的步伐,如今已是江苏体科所运动心理学科负责人。谈及恩师,她动情地说:“张老师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职业选择。”她至今仍记得十几年前张老师的教诲:“如果一个人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能帮助到别人,这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一个人既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时这项工作还是自己擅长的,那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薪尽火传,师道不灭。”作为一名学生们交口称赞的好老师,张力为师道传承的精神源自北体大。在校求学期间,他幸遇两位对其影响深远的恩师——马启伟教授与田麦久教授。在张老师的印象中,马启伟教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先生,在探讨交流论文时永远比学生先到,将办公室的门半敞着等候学生,总是将新买的英文版心理学著作推介给他阅读。从北京体育学院院长岗位退休后,面对我校运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空缺的情况,马启伟教授毫不计较名利地位,欣然扛起了这一重任。田麦久教授则以广袤的学术视域与澄明的智识境界为他推开一扇新窗。“心理学研究需兼容并蓄,既要扎根本土,也要看清世界”。在北体大攻读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期间,张老师曾经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在面对工作、课业、家庭等多重压力下,是否还要远赴香港中文大学深造。博士生导师田麦久教授得知后,鼓励他“若想在运动心理上更有建树且有更宽泛的视野,需要有第二学位即心理学的支撑。”这段跨地域和跨学科的求学经历,不仅让张力为系统掌握了心理学知识,更让他领悟到学术传承中“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之道。

执教三十余年来,张力为早已将两位恩师的言传身教熔铸成自己的育人哲学。走在校园里,总有不认识的学生带着笑容打招呼,这样纯粹的笑容成为了张老师眼中“世界上最美的笑容”。


用心用情,科研报国

1986年,时任北京市少年乒乓球队主教练的张力为在兴趣指引下,报考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专业硕士,从此开始了在运动心理学领域深耕的历程。专业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经历,让张老师在为运动队开展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总是多了一分共鸣。运动队有需求时,张老师总是能用心用情提供帮助。

“张老师是一位心里一直想着运动员的科研工作者,始终把运动员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王莉老师由衷钦佩张力为。一次一支冬季项目运动队在崇礼集训期间,紧急致电求助,由于没有车票,张老师第一时间自驾赶赴崇礼,帮队伍解决了实际问题。

尽管长期在国家队担任心理保障专家,但张力为坦言,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得到直接运用,且队里往往希望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能够立竿见影。同时,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心理困惑,比如射箭运动员会因为响片一响而产生焦虑,体操运动员会因为此前受伤阴影,导致在器械前却步不前,帆板运动员则可能因为规则改变速度加快而产生速度恐惧。为了提升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效果,张力为总是像一名“新生”一样,对运动项目进行半年到一年的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再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为运动员提供更为具体的建议。

除了给出具体的心理调节建议外,他还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特点,提出了“术道兼修”的心理训练理念和心理建设系统,为运动员提供相应的心理训练方法,如放松练习、表象练习、生物反馈练习、书法练习、演讲会、读书会等多种形式。

深耕多年,张力为依然低调、谦逊。“张老师时常对我们说,在运动队工作时,别人让你做的事做好了,这是底线;别人没有想到的事,你主动做好了,才算是做到位,才能真正融入队伍。”毕晓婷在工作中始终将这句话奉为圭臬。

“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去评价运动心理学的效能,但我们都坚信运动心理这个工作是有意义的。”毕晓婷说道。在艺术体操队巴黎夺金后不久,面对突如其来的赞赏、奖励,运动员王澜静引用了张力为授课中的内容,“本是普通人,曾经辉煌过。想要再辉煌,重做普通人。”


两袖清风,党性铸魂

作为一名党龄50年的教师,张力为始终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师德实践,以“三严三实”标准筑牢廉洁从教底线。他秉持“为师者必先正其身”的信念,在入门之处就为每位学生立下规定:不接收学生及家长的任何礼物和宴请。“我的学生都知道不能请老师吃饭,因为请老师吃饭就意味着都是老师付钱。后来我的学生就知道‘第一不能送礼,第二不能请客’。”对于一些从远道寄来的、无法确认寄件人的易坏食品,张老师则转赠给学院的困难学生,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在党代会召开之际,张力为这位扎根北体36载的教育工作者,以“老北体人”的深厚情怀,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道出了对新时代体教事业发展的深切期待。

作为全国体育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北体大近年来经历了转型阵痛,但更迎来了触底反弹的发展拐点。张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老党员的责任担当。虽已退休多年,但他仍坚持参与研究生论文指导、运动员心理咨询等工作,并持续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谈及兄弟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这位年近七旬的教授眼中闪烁着教育者的执着:“北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关键要在‘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上下功夫。”作为连任多届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专家,他建议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强化学报平台建设、优化学术评价体系,让“体育+心理”的交叉研究真正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张老师充满信心:“只要我们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不计私利的公心,凝心聚力,北体大定能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征程中交出优异答卷。”这深深道出了一位老党员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