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体育大学自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启幕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指示和给我校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的回信精神,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响应国家体育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奥林匹克与健康中国学科群”的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面向奥林匹克、面向健康中国、面向学科前沿”三个面向,不断推进人才培养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深入构建与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目标相一致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响应国家战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近年来,围绕体育、运动与健康“体育+”专业群,全力布局人文与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心理与智能科学、工程科学“+体育”专业群,主动拓展与冬季运动项目、新工科、人工智能、大数据、主动健康等新兴产业和社会急需相关专业。截至目前,我校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16个专业类,共设置本科专业41个。
集聚体育特色,构建多元培养模式。我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通识-专业-实践”培养平台体系,有效对接体育领域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体育与教育、医疗、管理、传媒等交叉协作领域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形成体育类专业“体育+”、非体育类专业“+体育”的培养模式。基于培养进程安排,以专业内或跨专业遴选、单独建班的形式,灵活设置多元化的“1+3”、“2+2”实验班(方向班、辅修班等)复合培养通道,实现人才的专门化、精细化培养。同时,针对冬季项目和三大球等具体运动项目,依托运动训练专业和相关实验班深化改革“三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衔接国家青训体系,形成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制、协同制优秀运动员培养体系,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同时在借鉴研究生冠军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覆盖更广泛的赛事类型和更多样的运动项目为改革思路,持续推进本科生冠军班建设,积极探索本科生和研究生冠军班的贯通化培养;持续推进残奥冠军班建设,进一步探索并完善残疾人优秀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全球视野,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学校以专业培养和课程建设国际化为基础,依托海外校区建设,大力推进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探索体育特色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建设立足本土文化、对话外来文化、彰显体育特色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文化。以2018年本科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全面落实和融入国际化培养理念,逐步构建国际化课程和实践体系。针对运动项目三员(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培养,组建足球裁判、足球教练国际化培养实验班,对接国际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目前共有27个国际化培养项目,其中11个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6个国际交流项目,学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强化内涵发展,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始终将培养质量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本科教学改革成果评价的核心标准和唯一准绳,坚持在学校价值文化里抓质量,在制度管理运行中抓质量,在课堂教学一线上抓质量。2017年以来,以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为重点,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探索建设符合体育院校教学训练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围绕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建设相关配套衔接制度,将教育教学业绩等相关质量评估结果作为学校进行学院教学工作考核、领导干部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及相关教学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
学校开设的各类实验班(方向班)名单
实验班名称  | 
高尔夫管理实验班  | 
体育协会管理(球迷管理方向)实验班  | 
冰雪产业管理实验班  | 
体能训练实验班  | 
口译实验班  | 
法语实验班  | 
德语实验班  | 
体育赛事解说人才培养实验班  | 
体育赛事资源(节目)制作人才实验班  | 
体育人工智能实验班  | 
冬季运动项目裁判员国际化辅修班  | 
足球裁判国际化实验班  | 
足球教练国际化实验班  | 
近五年省部级及以上级别教学成果奖名单
项目名称  | 获奖年份  | 获奖等级  | 
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国际化战略,构筑体育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 2014  | 国家级 二等奖  | 
校企协同育人,培育体育职业人才— —北体-万柳高尔夫管理方向班十四年建设实践  | 2017  | 北京市 一等奖  | 
北京体育大学足球专项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 2017  | 北京市 一等奖  | 
整合资源,为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 2013  | 北京市 一等奖  | 
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体育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 2013  | 北京市 一等奖  | 
体育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  | 2013  | 北京市 一等奖  | 
高等体育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2017  | 北京市 二等奖  | 
体育院校课外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应用  | 2017  | 北京市 二等奖  | 
基于资源共享模式的《运动营养与健康》的精品视频课程建设  | 2017  | 北京市 二等奖  | 
运动康复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  | 2017  | 北京市 二等奖  | 
体验式教学在户外运动课程中的应用  | 2017  | 北京市 二等奖  | 
凸显特色 注重思辨 全面发展——ESP理论视角下的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建设  | 2017  | 北京市 二等奖  | 
教科协同,促进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  | 2013  | 北京市 二等奖  | 
依托国家级精品教材,推进艺体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 2013  | 北京市 二等奖  | 
体育公共关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与构建  | 2013  | 北京市 二等奖  | 
武术学科多媒体试题库、学习评价及教学技能培养计算机考学练系统研制与实践  | 2013  | 北京市 二等奖  | 
近五年教材获奖
教材名称  | 主 编  | 称号  | 
现代田径训练高级教程  | 孙南  | 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北京市精品教材  | 
运动训练学  | 周越  | 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 
体育经济学  | 靳英华  | 北京市精品教材  |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论  | 米靖  | 北京市精品教材  |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 刘大庆  | 北京市精品教材  |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类型  | 年份  | 所属院系  | 
运动医学  | 王安利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6  | 运动康复系  | 
运动、营养与健康  | 曹建民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2016  |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 
现代体育竞赛:竞争精神与竞技发展  | 徐刚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2015  | 竞技体育学院  | 
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  | 武冬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2015  | 武术学院  | 
户外运动基础  | 张健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2014  | 社会体育系  | 
奥林匹克运动  | 任海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2013  | 管理学院  | 
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类型  | 年份  | 所属院系  | 
运动医学  | 王安利  | 精品课程  | 2010  | 运动康复系  | 
奥林匹克运动  | 任海  | 精品课程  | 2008  | 管理学院  | 
运动训练学  | 田麦久  | 精品课程  | 2006  | 竞技体育学院  | 
排球  | 葛春林  | 精品课程  | 2006  | 教育学院  | 
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类型  | 年份  | 所属院系  | 
运动医学  | 王安利  |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2010  | 运动康复系  | 
游泳理论  | 温宇红  |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2009  | 竞技体育学院  | 
市级优质课程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类型  | 年份  | 所属院系  | 
运动生物力学  | 曲峰  | 精品课程  | 2010  |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 
运动生物化学  | 曹建民  | 精品课程  | 2009  |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 
运动医学  | 王安利  | 精品课程  | 2008  | 运动康复系  | 
运动解剖学  | 罗冬梅  | 精品课程  | 2007  |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 
田径专项训练  | 郭元奇  | 精品课程  | 2007  | 竞技体育学院  | 
运动训练学  | 田麦久  | 精品课程  | 2006  | 竞技体育学院  | 
太极拳  | 徐伟军  | 精品课程  | 2005  | 武术学院  | 
排球  | 葛春林  | 精品课程  | 2005  | 教育学院  | 
乒乓球  | 刘丰德  | 精品课程  | 2005  | 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