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男,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国家级教练,博士生导师。
2008年6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担任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健美操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健美操国际一级裁判,中国健美操协会副秘书长、技术与科研委员会主任,国家健美操队主教练,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运动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项群理论-难美项群制胜规律和普通人群健康行为培养与健身习惯养成跨理论模型的研究,近期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智慧课程建设、健身运动与数字科技、国际体育组织后备人才培养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5篇,其中包括《世界高水平竞技健美操优胜成套动作的难度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ISSN 1007-3612,2016,VOL39:122-126;《竞技健美操裁判员执裁评估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ISSN 1007-3612,2015,VOL38:142-146;《国家健美操队备战世界运动会的参赛谋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ISSN 1007-3612,2014,VOL37:119-130。合作出版著作8部,其中包括《健美操(团体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53379-8、《难美项群训练理论研究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ISBN978-7-5009-5116-2、《高水平竞技选手的科学训练与成功参赛》ISBN978-7-5009-5116-2等。
主持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标准化人才培养项目“健身操舞指导员职业能力测评标准”的研制工作、北京市教委2022年“本科重点教改创新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输送模式研究”等,主编全国体育专业《健身操舞(健美操)》教材建设。
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正高组北京市三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和设计之星荣誉称号、第一批全国高校《智慧课程》最佳案例、教育部教育技术协会全国首届数字教学《标杆案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荣誉奖章。
李娜,女,研究生,教育学硕士,国家级教练,硕士生导师,国际级裁判。
2014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青年专委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青年专委会副主任,现任亚洲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主席,世界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体育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以竞技体育实践为根基,逐步延伸至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残疾人体育等交叉领域。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2篇, SCI收录2篇,包括《中国奥运军团海外赛前训练营实践经验与项目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49-54+72;《优秀运动员退役致因与应对的描述性研究——以参与第16届亚运会的中国优秀运动员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 2012,48(03): 3-15。作为副主编出版《残疾人游泳指导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国家游泳队备战东京奥运会重点运动员的科技辅助保障”、“便携式床垫对游泳运动员睡眠及运动表现的研究”、“水中瑞士球提升游泳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设计和应用”。
获悉尼奥运会跳水金牌、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四青年奖章、中国民主同盟八十周年杰出盟员、民盟北京市委思想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李士英,男,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任国家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生体育协会武术分会副主席、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师资培训基地负责人、武术散打国际A级裁判。
研究领域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国际化交流与推广。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2篇,其中包括《The impact of mind–body exercis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the chain mediation effe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2 (2024): 1446295;《现代性支配下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的主体性问题哲思》体育与科学,2023,44(05):62-68;《“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走进去”探析》体育文化导刊,2021,(11):55-59+89;《中华武术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时代构想研究》2021,40(04):127-137+14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演变、困境与优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2):95-100;《武术在克罗地亚的发展、问题与路径选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3):139-145。出版著作2部,包括《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主编教材2部,包括《武术格斗基础教程》、《国际中文教育武术技术推广系列教材(共五部)》。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我国武术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武术国际化推广体系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重点研究项目(武术国际化推广与传播受众需求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研究重点项目(武术申奥现存主要问题与解决机制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2021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项目(国际中文教育+武术技术国际推广线上系列课程)等。
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球中文联盟数智化教学金牌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和科技成果二等奖、北京体育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第七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
邱招义,男,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国际A级裁判(中国滑雪冬奥会打分裁判第一人)、中国滑雪协会自由式滑雪裁判委员会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常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冰雪运动学分会常委、国家职业鉴定考评师(滑雪)、国家体育总局场地器材(冰雪运动)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
长期致力于体育社会学、冰雪运动及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研究聚焦新型举国体制和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运动选材与训练,结合国内外冬季运动开展情况拓宽发展路径。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近60余篇,总下载量超过5万余次,其中包括《提升我国冬奥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夏季化训练措施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3.8;《我国冬季运动体育国际话语权问题研究——以平昌冬奥会自由式滑雪项目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1;《中国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化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20.6;《力量板块周期训练对我国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表现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0.12;《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自觉的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5;《法国滑雪场发展历程与启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10等。组织编著了《奥林匹克营销高级教程》、《冰雪运动概论》等20余部论著与教材。
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冬季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特征和科学选材关键技术——提升运动员专项能力夏季化训练措施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22冬奥会对我国雪上运动发展的影响研究”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百人计划”,多次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和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杨晓光,女,大学本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级裁判。
2010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长期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举重、力量训练、健身健美等方向的教学及研究。迄今,参与完成教材及知识读本的编著4本,其中包括《健身健美运动教程》、《中国青少年举重训练教学大纲》、《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通用知识读本》等。
主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市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参与省部级一般项目“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在准备期和比赛期训练的研究”、“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与专项动作模式诊断研究”、“优秀击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横向联合项目“盲人柔道国家集训队科研攻关与服务研究”、“轮椅击剑国家集训队综合科研攻关与服务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专利4项。
获“北京市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社科类A组二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现场展示奖,“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优秀奖,“第六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教案”等荣誉。
张瑛秋,女,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级裁判。
2002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残疾人体育专委会委员、教育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校外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团队核心成员、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负责人。
国际乒联国际金牌及蓝牌裁判考官、精英裁判长,中国乒协裁判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男子乒乓球队奥运攻关科技服务团队主要成员、中国残疾人乒乓球科技服务团队负责人,并曾多次担任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比赛裁判长和裁判员。
长期从事乒乓球教学训练原理与实践研究,在乒乓球科学选材、育才、教学训练及运动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A Portable and Low-Cost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Wheelchair Table Tennis Monitoring”[J].Electronics,2022,11(24),4189.《信息技术与乒乓球发球判罚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1),99-109.《我国国际级裁判队伍培养》[R].《人民日报内参》刊登获中央批示,2021.《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团体赛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队夺金策略 ———基于团体新赛制及其排阵策略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2),44-52.《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对听障乒乓球运动员下肢功能性不对称与平衡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8,38(11):28-38.作为主编出版著作与教材8部,包括《体育与健康——乒乓球运动分册》(义务教育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
承担和参与各级别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省部级课题 “乒乓球国家集训队综合科研攻关与服务研究”4项,分别为2017年听障奥运会、雅加达亚残运会、东京残奥会与巴黎残奥会等残疾人体育专项研究课题;“国家队队内积分系统”与“中国乒乓球协会运动员积分排名的实施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项目。
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第十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竭晓安,女,研究生,教育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竞技体操国际级裁判。
1992年毕业于原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操)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优秀体操后备人才训练营教学组专家、北京体育大学“高参小”两所小学“兼职校长”、中国体操师资培训讲师。
长期承担中国国家女子体操队备战奥运会综合科技服务及国内外重大赛事女子竞技体操的调研任务,在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与各单项发展趋势、成套动作编排特征、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竞技实力及团体、全能和各单项竞争格局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26篇,其中包括《程菲平衡木团身后空翻转体360°站木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282-1284;《从北京奥运会看国际女子体操的竞争格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8):105-108;《从全运会与世锦赛看我国女子体操的优势与不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108-112;《新规则下我国女子体操的实力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111-114;《从第44届世锦赛看新周期国际女子体操竞争格局及各单项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124-129;《当代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发展态势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111-115。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完成了《中国少年儿童体操教学训练大纲》、《中国体操师资培训教材》、《中国少年儿童体操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竞技体操高级教程》、《体操》等国家级教材10部 。
参与完成“体操规则在国家体操队备战2016年奥运会中的综合服务”(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备战东京奥运周期国际重大体操比赛裁判员的评分特征”(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国家体操队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综合科技服务”(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国家体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综合情报信息科技服务”(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国家体操队备战巴黎奥运会综合情报信息科技服务”(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 等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获北京奥运会、残奥委会志愿者“先进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全国性体操比赛“体育道德风尚奖”裁判员,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李吉,男,大学本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级裁判。
2006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曾任吉林省体操队队员、缅甸国家体操队主教练、北京奥运会国内技术官员、东亚运动会体操项目裁判员、世界体操锦标赛国内技术官员、世界军人运动会体操项目裁判员、北京冬季奥运会国内技术官员,现任全国体育体操单招考试评审专家、教育部体育类硕士论文评审专家、北京市体操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体操健美操协会委员。
长期从事体操运动训练学、体操教学理论、竞技体操竞赛规则的研究。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杨威跳马侧手翻侧空翻转体990°运动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995-997页;《单杠直体前空翻转体360°再抓杠动作技术分析》首都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 572-576页;《完成体操动作的新概念》体操信息,2007年第3期;《縢海滨双杠屈体后空翻2周下运动学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11年第5期;《男子竞技体操新规则赛制对中国队2012年奥运会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等。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5部,包括主编《现代竞技体操创新理论与科学化训练探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体操基本动作教学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参编《快乐体操》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体操》人民体育出版社、《青少年体操训练大纲指导书》编委。
参与完成省部级、市级课题2项,包括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项目“中国少年儿童体操训练教学大纲”、北京“高参小”项目-体操课程教材项目“蹦床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
获北京体育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
徐刚,男,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级裁判。
2005年6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队副领队、北京2008年奥组委皮划艇竞赛副主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多年来主要从事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竞技体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迄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包括《中国代表团参加里约奥运会的竞技形势与临赛备战策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6;《新时期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竞技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9;《北京冬奥会竞赛工作的时代使命与规划要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1;《Effects of Chains Squat Training with Different Chain Load Ratio on the Explosive Strength of Young Basketball Players’ Lower Limbs》Frontiers in Physiology,2022-8等。出版学术专著《现代羽毛球专项竞赛体系与训练参赛机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区间链接机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等,编写《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著作教材多部。
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与2022年冬奥会的管理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密度比赛条件下羽毛球项目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与训练负荷控制的科技服务》(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服务项目)、《中国少年女子游泳运动员选拔标准和训练负荷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服务项目)、《国家拳击队技战术分析及训练过程调控的科技服务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服务项目)等;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奥运会等大型竞赛组织管理标准化研究》以及《“十三五”三大球项目发展研究》、《“十三五”冬季运动项目发展研究》等20多项。
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奖”等奖项;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体育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
沈志坤,男,大学本科,体育学硕士,讲师,国际级裁判。
2015年,在武汉体育学院完成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计划,获硕士学位。任北京市丰台区摔跤柔道运动协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摔跤柔道等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迄今,主编《健身防身柔道》、《躀跤》,参编《民族民间体育概论》、《中小学生中国跤技术基本功练习》、《全国青少年摔跤训练教学大纲》等著作。
参与完成国家级一般课题“面向BFGB的综合性徒手格斗技术研究与科普实践”、福建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构建海峡两岸革命老区绿红忆新型养老旅游链的创新性研究”。
获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全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
蒋叶非,男,大学本科,教育学学士,国家级教练,国际级裁判。
1989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击剑)专业,获学士学位。任中国击剑协会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残联轮椅击剑仲裁委员会主任。
曾取得1992年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击剑比赛佩剑团体第七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佩剑团体冠军、1989年第一届亚洲锦标赛佩剑个人冠军以及多次全国冠军。
担任击剑教练员工作30多年,所带队员曾取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六名,2012年伦敦奥运会第七名,2006、2007年亚洲锦标赛冠军以及多个全国冠军。
多次执裁奥运会、残奥会、世锦赛,亚洲唯一一位连续两年被国际剑联评为“国际剑联精英裁判”,并被中国击剑协会评为“中国击剑五十周年风云人物”。
李英奎,男,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国家武术队教练、全国性武术套路比赛总裁判长,现任武术套路国际A级裁判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武术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武术国际化与健康融合领域的研究,在武术教学理论创新及武术竞赛技术体系构建、武术国际化传播策略、武术文化传承及武术运动健康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80余篇,核心期刊收录65篇,其中包括《武术比赛裁判员评分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04):81-84;《太极拳联合太极桩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1):127-136;《和美共生:传统哲学视域下的武术技击考辨》[J].体育与科学,2022,43(06):38-43+64等。公开出版著作、教材28部,涉及国际武术竞赛套路的长拳、刀、枪、剑、棍、太极拳、太极剑、南拳、南刀、南棍等的编著,其中包括《国际中文教育武术技术推广系列教材 长拳》、《中华武术通史 第4卷》、《竞技武术套路训练法 南拳》等。以第一作者入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并作专题报告22次。
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重大课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16项,其研究成果获奖励6项。
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全球中文联盟数智化教学项日“金课”称号、金牌奖、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贡献个人奖、北京体育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奖、北京体育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体育大学突出贡献奖、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一等奖、第九届全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特等奖、并多次获得优秀国家教练员、北京体育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段全伟,男,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带头人,民族民间体育教研室主任,舞龙舞狮国际级裁判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武术、卡巴迪、柔力球项目国家级裁判员。蒙古国研究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龙狮运动总会科研委员会主任,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龙狮运动协会会长,广东省黄飞鸿武术龙狮基地顾问,晋中市柔力球文化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专家委员等。
长期从事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竞与研究工作,培养学生获得世界龙狮锦标赛冠军3项,亚洲室内运动会冠军2项,亚洲龙狮锦标赛冠军8项,以及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民运会冠军5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龙狮项目发展、民间体育赛事等。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及合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与核心期刊论文19篇,其中包括《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06):83-87.《现代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4):463-465.《冬奥冰上舞龙的呈现及推广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2):73-76.《中国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探源及其国际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5):109-111.等。出版教材15部,其中担任主编8部,副主编7部,包括《民族民间体育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大学生体育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高校实用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长兵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跳绳运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太极柔力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等。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利益相关者视阈下我国民间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3项,包括“民族体育服务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的文化本源及当代诉求问题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中心课题3项、北京体育大学校级课题4项。现主持2024年北京市高校思政重点课题“高校民族民间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途径研究”等。
《跳绳运动》获2012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民间体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荣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探索美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机融合——以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美育建设为例》荣获2023年北京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三等奖,《舞狮运动教程》获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精品教材三等奖。
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突出贡献奖,海淀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李小芬,女,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6年入选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批“优秀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021年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2012年、2016年两度赴美访学。2021年担任北京体育大学“舞蹈表演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负责人。
现任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大体协体育舞蹈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健美操体育舞蹈协会副会长及常务理事,北京市舞蹈家协会理事。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国际级裁判,先后执裁过世界锦标赛、世界公开赛、总决赛国际大赛近20次;先后担任过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的裁判、裁判长、仲裁工作。
长期从事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研究,在舞蹈学科与专业建设、舞蹈课程建设、舞蹈传播与推广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文章7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7篇,SCI收录3篇,其中包括《幼儿身体活动课程对学龄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3,23(03):319-326;《Dance activity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meta-analysi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966675;《新奥项目霹雳舞国际竞争格局时空演变轨迹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2):77-85;《Impact of DanceSport on General Fit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thletes》[J].Journal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2021,4294710;《融媒体时代体育舞蹈赛事媒体报道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02):244-248。出版各类著作17部,其中主编教材12部,《体育舞蹈运动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年),该教材先后获得“北京市优质教材”,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推荐。
主持1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改课题《基于“艺术与科学相融”理念下的大数据赋能型舞蹈科学人才培养研究》,1项教育部子课题,完成5项横向课题;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一负责人:《基于KDAI 流程的舞蹈典型技术技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获国家一流虛拟仿真实验课程。
吴建忠,男,研究生,教育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级裁判。
2008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任北京奥组委、广州亚组委跆拳道竞赛团队项目经理,亚洲跆拳道联盟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残联跆拳道裁判委员会主任,中国学体联大学生跆拳道分会副秘书长,东京残奥会、巴黎残奥会和南京青奥会等跆拳道项目比赛国际技术官员。
长期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在重竞技项目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1篇,CSSCI收录4篇,其中包括《做人生冠军:跆拳道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渗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6):60-72,《DaeDo 电子护具下跆拳道新得分技术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119-124等。合作出版著作4部,其中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等。
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包括“世界跆拳道新规则实施下裁判员判罚和运动员犯规特征研究”,中国跆拳道协会项目;“2017年听障奥运会跆拳道国家队综合科研攻关与服务项目研究”,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项目等。
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青年人才百人计划和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奖,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杭州亚运会、亚残会先进个人等荣誉。
李印东,男,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任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亚洲运动与健康》杂志副主编、亚洲运动与健康协会理事、武术散打国际A级裁判、中央警备局八局培训中心特聘专家、辽宁省公安厅特勤局擒拿格斗客座教授、东方擒拿格斗术创始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历史与文化、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传统擒拿格斗术。目前致力于武术历史与文化、传统武术擒拿格斗术和武术入奥项目选择与技术特征的研究。
迄今,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散手竞赛规则刍议》、《散手“下擂台”战术》、《优秀散打运动员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研究》、《论新规则对散打技术体系的影响》、《武术概念之研究》、《武术与军事的渊源关系》、《论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论武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武术体育化研究》、《论武德文化精神与当代价值》、《武术与中华文明的缘起》、《武术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思考》等。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10余部,其中包括《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其功能价值体系阐释》、《中国武术名家——张文广》、《中国武术通史》第三卷、《中国短兵》、《体育与健康》、《中国武术散打》等。
曾先后参与多项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课题研究,完成了包括《武术散打王赛制与市场的研究》、《2001散打王新赛制研究》、《中国功夫对美国职业拳击的市场研究》、《武术功能价值体系与现在应用研究》、《散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
获“国家十五计划公众建议”三等奖、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湘湖武术论坛一等奖等奖项。
高捷,女,教授,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国际级游泳裁判,国际 B 级救生裁判。
200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游泳救生员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救生协会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游泳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涉及:游泳运动训练与竞赛,优秀游泳运动员技战术分析、游泳教学、水上救生等研究领域。
主持和参与 20 余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研究,公开出版的著作或教材近20本,发表了 30 余篇科研论文,其中SCI收录3篇,20余篇被北大核心收录,共有近 50篇论文入选国内外学术会议。
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救生协会先进个人”、“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优秀考评员”、“第 29 届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优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裁判员”等荣誉称号。
樊庆敏,男,硕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获得硕士学位。
多年从事拳击专项教学理论与实践及拳击技战术分析平台研发与应用,促进拳击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智能体育的广泛应用提供示范和借鉴。
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作者共同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国际拳联2013评分规则对我国男子拳击选手技战术特征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125-128. 《女子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7):95-105.《世界优秀男子拳击小级别冠亚军技战术制胜特征对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06):552-557.《新规则下我国男子拳击小级别运动员2016年奥运会备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06):97-102.《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拳击冠亚军技战术运用特点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04):140-145.《我国潜优势项目特点及制胜规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107-114.等;合作出版著作8部,其中包括《现代拳击运动教程》.2012.复旦大学出版社、《拳击运动教程》.2024.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拳击运动》.2013.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奥林匹克拳击》.2006.人民体育出版社、《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通用知识读本(拳击项目)》.2006.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等。
主持科技部子课题《潜优势项目制胜特点与制胜规律研究-拳击》、主持东京奥运科技服务与攻关项目《国家拳击队重点运动员战术逻辑培养与临场策略》、以第二完成人参与伦敦奥运科技服务与攻关项目《备战2012伦敦奥运会中国重点运动员及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与对策研究》、以第二完成人参与巴黎奥运科技服务与攻关项目《国家拳击队重点运动员战术逻辑培养与临场策略》等。
获得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百人计划。获得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13)、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殊贡献奖(2008)、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
许占鸣,男,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任亚洲田径教练员协会委员、世界田联(CECS)Ⅱ级教练员讲师、世界田联(CECS)IV级教练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专家库专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训练学分会田径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级反兴奋剂教育讲师。
长期从事田径教学训练理论、智能数字化反馈、大型竞赛组织等研究。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基于能量转化过程国内外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人-竿”协同技术的比较分析》第一作者,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53(9),88-94;《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至插穴起跳技术特征研究》第一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35(2),112-118;《撑竿跳高成绩构成分量5H理论与实证分析——以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第一作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40(7),88-94;《“人-竿”协同视角下世界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特征——以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第一作者,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43(3),77-83+108;《“人-竿”协同视角下世界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特征——以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第一作者,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36(1),73-80;《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第一作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39(3),106-110。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国家级教材1部。
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其中包括参与“中国特色现代化体育竞赛体系建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田径项目国家队撑竿跳高项目重点运动员‘人-竿’协同技术研究与实施”,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项目;主持“田径撑竿跳高和标枪项目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2020年度)科技攻关与智能化训练反馈”,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项目;主持“田径撑竿跳高、标枪和铁饼项目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 (2021年度) 科技攻关与智能化训练反馈”,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项目。
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获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优秀裁判员称号等荣誉。
樊铭,女,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艺术体操技术委员会主席、亚洲体操联合会艺术体操技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艺术体操教学训练竞赛理论与实践、艺术体操项目发展、难美项群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10余篇,SCI和SSCI收录2篇,其中包括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quare dance exercis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chain mediated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aging》[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4,(12):1470624;《17 Things Resilient Teacher Do(and 4 Things They Hardly Ever Do)》[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3):702237;《“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工作要求、规则资源对规则投入的影响》[J].体育学刊,2024,(31):127;《国内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旋转难度起动技术生物力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39;《我国艺术体操竞赛资源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5;《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发展环境研究》[J]. 西安体育大学学报,2014,(31):183等。
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际体操联合会金质裁判证书和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