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晔,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7月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生物科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年获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于澳大利亚悉尼获国际运动有氧体适能联盟(FISAF)颁发的体适能国际指导员证书。曾赴加拿大、法国研修交流。现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
刘晔教授长期致力于骨骼肌运动原理与功能评价、运动技术优化和力量训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科技冬奥专项2020年)“穿戴式冰雪运动装备运动风险基础理论及量化分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体质测量与评价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究”(2008-2011年)和“我国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的关键技术研究”(2008-2012年)的主要成员,是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我军代表队备战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科研攻关与服务”项目(2019-2020年)主持人。

构建优质教学模式,教学成果显著
刘晔教授始终立于教育教学改革潮头。为破解运动解剖学“内容枯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刘晔教授创新构建“体、精、新、用”立体组合式教学模式:横向串联《运动解剖学》宏观知识与《组织学》微观内容,纵向衔接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同时融合线上MOOC与线下实操,让碎片化知识形成系统体系。在“膝关节结构与运动损伤机制”课堂上,他会结合篮球、跑步等专项分析关节运动特征,让学生亲手触摸解剖标本;聚焦交叉韧带、半月板等核心结构精讲原理,引入膝关节仿真研究前沿成果,还以篮球ACL损伤预防为案例,让学生分组设计训练方案并现场演示,真正实现“学用结合”。教书育人,思政为先。教学中,他不仅注重知识传递,更深耕课程思政:讲学科史时,通过张鋆等解剖学先驱的故事传递科学精神;讲“肌肉协作”“结构与功能适配”时,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提及奥运科研案例时,渗透社会责任与奉献意识。此外,他笔耕不辍完善教学体系,主编《运动解剖学》系列核心教材,主译《运动损伤解剖学》等参考书,打造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结构技术解剖分析》两门MOOC,首批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将北体大优质教学资源推向全国,最终带领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讲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扎实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业绩突出
刘晔教授的科研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展开,长期聚焦骨骼肌运动原理与功能评价、运动技术优化两大方向,在“专项技术结构与力量特征”研究上形成独特优势。至今,他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中文核心刊物发表60余篇;独著或主编教材、专著9部,出版译著3部,参与编写专著13部,总字数超400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作为主持人牵头15项(含国家级子课题2项、省部级8项),用扎实成果为学科发展筑基。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是他的核心追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他带领团队为国家花样游泳队做技术诊断,通过解剖学与生物力学分析,发现队员划手、踩水动作的效率瓶颈——上臂和大腿过度依赖“收展运动”,而非更高效的“回旋运动”。据此调整训练方案后,中国花游队首次斩获奥运奖牌,实现历史性突破;雅典奥运会期间,他为国家皮划艇队优化划桨动作发力模式,帮助队伍成功摘金。“科研不能只待在实验室,要走到训练场,和教练员、运动员建立互信,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需求”,这是他始终坚持的科研理念。

2008北京奥运会,花游集体自由自选决赛中,中国队创造历史夺得铜牌。(图片来源:中国之声)
致力科技服务社会,贡献显著
从服务顶尖运动员到惠及普通大众,刘晔教授始终践行“学问的价值在于应用”。在竞技体育领域,他作为多支国家队奥运科研攻关负责人、解放军运动队军运会科技服务负责人,用专业能力为队员保驾护航,获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科研服务保障突出贡献奖、北体大第28届奥运会科技攻关优秀奖。在公共健康领域,他擅长将专业知识“生活化”:讲肌肉拉伤时,用“橡皮筋拉太猛易断”类比原理;讲斜方肌时,直接指向“低头看手机时脖子后面鼓的肉”;教老年人捡东西,强调“弯膝盖不弯腰”的保护要点。他还通过短视频、线下讲座、现场演示等形式,为久坐族、宝妈群体普及护腰知识;深入“体医融合”领域,培训社区医生用解剖学知识判断运动风险;参与儿童运动装备研制,出版《瑜伽解剖学》等科普读物,让“科学运动”理念走进更多人生活。

在北京体育大学的讲台与实验室里,刘晔教授数十载如一日,潜心于运动解剖学的教学与科研。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科的创新者与开拓者,以深厚的学养与炽热的情怀,书写着立德树人与科技报国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