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教师风采

崔一雄

崔一雄,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黎奥运会周期国家网球队比赛数据分析负责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第三批培养对象。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 “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

219fe7d3a2ee4c8eaea2a9c18796f601.png

图|崔一雄团队现场保障亚运会比赛数据分析工作

数据破壁:构建本土化科研基础

2024年8月23日,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决赛,这是历史性的一刻:郑钦文赢了!她躺在罗兰·加洛斯中心球场的红土场上,张开双臂恣意庆祝。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大数据中心里也爆发出一阵欢呼,那群半个月来双眼没离开过屏幕的人终于迎来难得的片刻轻松。

2020年,北京体育大学崔一雄带领的团队开始参与国家网球队的科技保障工作,那时国内还缺少对于网球项目的数据积累,他们所面对的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困境。

“数据资产需要持续积累与共享,其实前人也做了不少量化研究,但是很多数据在完成论文发表或者课题结项后,就留在了研究者的电脑里。”崔一雄回忆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前人的研究都鲜有考虑将体育数据化为标准化、规模化的公共资产以支持后来者,而没有优质数据的积累,想要构建体育大模型是比较困难的。崔一雄和同事宗寿鑫一拍即合,从头开始搭建一个网球数据平台。看似简单的决定指向的是经年累月的辛苦耕耘。从硬件选择到算法设计,他们全程自主研发。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都没有标准?那就自己定!比赛数据没有积累?那就把能获取到的中国球员比赛数据都亲手筛过!

崔一雄比喻说:“我们就像在沙漠中播种数字种子。”全球赛事数据的实时采集、清洗和深度分析正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治沙。如今团队自主开发的平台不仅能够追踪球员的击球速度、移动轨迹等基础数据,还能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比赛趋势,为科学训练和战术制定提供多维度支持,在茫茫大漠般的数据中构建起了属于中国的网球“数字绿洲”。在平台的“国产化”方面,崔一雄团队持续攻关,解决了成本高、安全隐患大的问题,用两年时间落地了完全自主可控的运动数据采集系统,从核对每一次击球数据的准确性到云端存储架构的搭建,每个环节都严格控制,确保了从数据采集到分析的全链条安全。这就是“从零建库”到“奥运突围”的破局之路。

迄今为止,崔一雄的团队已经服务并见证了中国网球队实现亚运会女单五连冠(并且包揽冠、亚军),时隔29年后重获男单金牌,提前获得两张巴黎奥运会入场券。助力男子运动员排名先后进入世界前100名、前50名,突破中国男子网球历史。助力女子球员郑钦文成为继李娜后,又一位闯入澳大利亚公开赛决赛的中国球员,如今又在巴黎奥运会拿下历史性的金牌。尽管他们总是隐藏在幕后,但是这些努力依然会被运动员和教练员们看见,一位国家队球员的外教在了解崔一雄团队的工作成果后惊讶地说:“我没有想到在中国,你们已经把这项工作做得如此专业。”

体育科学是应用型学科,真需求要从真情景里提炼,崔一雄表示这也是“以体为本”的理念在科研实践中的体现。“我们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处理数据写论文,更是要用科技解决体育实践中真正的问题,做既懂理论更懂实践的‘应用科学家’”。团队坚持深入训练一线,与运动员、教练员紧密沟通,将技术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建立"数据赋能经验"的协作模式,并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开展系统性研发,构建可持续迭代的数据体系,助力中国网球实现数据驱动的竞技体系升级,形成从实践需求到理论突破的双向循环。


体育灯塔:一直指引前进方向

崔一雄与体育的故事,宛如一场由热爱领航的跨界探险之旅。八岁,他开始在拳台上挥汗,后来暂时放下运动员身份进入大学学习英语专业,而他业余对网球的热忱却让他看到了运动表现分析领域的缺口。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奔赴欧洲求学,硕士、博士,最后回到北体大读完博士后,体育科研事业一寸寸地融入崔一雄的生命,每一次数据分析的过程都包含着炽热激情。

从运动员转型为科研人,最难转变的可能是从身体直觉到数据理性的认识习惯。“运动员的身体记忆是感性的,而体育科学需要理性解构。”为了尽快习惯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硕、博士阶段的崔一雄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英文文献,此时本科的外语学习成了意想不到的优势,他能畅通无阻地学习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后来在西班牙网球俱乐部工作的日子里,他更是能直接用西语与当地的运动员和教练们沟通。因此许多灵光一闪的科研问题不是从数据堆里挖掘出来,而是在跟教练们闲聊时的说者无心,启发了崔一雄的听者有意。

职业赛场上的运动表现分析是紧随着技术升级而日趋重要的。2014年,崔一雄攻读博士时,职业比赛的数据化才刚刚起步。后来随着比赛智能追踪技术的升级,他敏锐地捕捉到数据对于运动表现评价的重要价值。于是,他开始运用量化分析来拆解比赛,并结合自身经验,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后来也把这一套方法论带回了国内。

2018年,崔一雄向北体大正在兴办的人工智能体育工程实验室投出了唯一一份简历。“当时在国内几乎很难听到‘体育+人工智能’这样的概念,这跟我的研究方向很吻合,加上北体是我梦想中的全国顶尖体育院校,收到录用通知后,几乎没犹豫就来了,感谢实验室主任刘昊扬教授为我提供的这个机会。”来到北体大后,在体育工程学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崔一雄积极探索“数据赋能体育”的育人和科研工作,这才有了后来能够支持国家队科技保障工作的坚实班底。

从“拳击选手”到“数据捕手”,他的身份虽历经转变,但对体育的热爱始终未曾改变,这份持久的热爱驱使他在跨学科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迁移到他的生活与科研中,助力他成为了体育科研领域中的追梦人。


产教融合:科研反哺人才培养

崔一雄不是单枪匹马的孤勇者,他深知体育科研的未来走向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他以科研育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架起桥梁,带领学生投身科研一线,让他们在实战的磨砺中锤炼专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他坚定地表示:“我们借助科研项目,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成长。”在承接中国网球队备战巴黎奥运会科技保障任务时,面对学生对数据采集工具和操作分析流程的陌生与懵懂,他激情鼓励:“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并非运动员专属,我们体育科研工作者同样是体育人,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崔一雄很看重体育对人的塑造作用。他不仅自己喜欢体育,常打网球,也要求学生们都要有自己喜欢的项目,“不亲自深度参与某个运动项目,你也搞不好它的科研。”崔一雄带领团队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两次网球训练,寒暑假也毫不松懈,球场是他们的“第二实验室”。从技术训练、体能练习,到细致讲解负荷管理和比赛观察要点,他都全程全身心投入。每周的组会,他总是积极鼓励网球专项的同学分享数据分析与实践成果;每当遇到紧急问题,他便会陪伴学生工作至深夜,以自身的经历激励大家:“这就如同我以前进行拳击训练,多挨对手一拳,下一次就一定不会再惧怕。”

在保障网球国家队时,崔一雄认为跟一线交流的经验不可替代,在奥运会备战期间除了用西语直接与郑钦文的外教沟通,他借助比赛现场服务的契机,也鼓励学生与运动员、教练员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将毕业论文设计、科技保障与运动员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在崔一雄的引导下,学生们思路打开,纷纷尝试把脑海中构想的算法搬到真正的赛场上,应用到运动员的每次挥拍和跑动里,而他则在关键问题上为学生指点迷津、理清思路。崔一雄对学生说“我们不是替代教练,而是成为他们的‘数字眼睛’,科技应用必须尊重运动规律,它的价值在于让经验插上数据的翅膀,让每一次挥拍都精准踩中科学的‘节拍’”。这何尝不是一场“双向奔赴”,传统教练与数字革命携手向未来。

如今,崔一雄团队中的部分学生已在体育大数据领域崭露头角,发表了超过30篇英文核心论文,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关注。每年至少有两位研究生毕业后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名额,前往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攻读体育大数据与运动表现分析方向博士学位,继续在国外赛事科技保障和学术研究领域大展身手。


精神领航:凝聚团队奋进力量

在北京体育大学,崔一雄不仅是科研团队的领军者,更是党建工作的积极推动者。身为党员,崔一雄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并实践党建与科研、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他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对科研和教学的引领与促进作用,作为学院运动表现分析教学团队党支部书记,为了进一步强化团队成员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崔一雄精心组织了定期的党员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等。

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崔一雄团队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团队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使命和责任,纷纷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将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他说“科技创新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智能体育赋能的时代刚刚开启,我国科研工作者必须把握数字时代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推动高新科技与体育运动多域互嵌和深度融合,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他们紧密围绕科研目标,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断突破自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成绩。

当郑钦文说出“为国家再打三小时”后,千里之外亮着不眠灯光的中国体育大数据中心里也沸腾了。“哈哈!为了胜利,我也还能再熬三小时!”崔一雄团队里的一位研究生半开玩笑的庆祝与郑钦文响彻赛场的呐喊竟形成跨越时空的奇妙共振。这种呼应,正是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生动写照。团队师生用键盘敲击出的每串代码,为国出征的运动员们在赛场挥出的每次击球,共同编织着中国体育自主创新的未来图景——那里看不到什么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只有自主创新的星光永恒闪耀。

正如北体校训“追求卓越”的实践内涵,崔一雄团队以实证研究践行体育科技工作者的使命,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算法优化与数据验证,在科技助奥领域积累出可复用的方法论体系,为体育科研的自主创新提供实证路径。这群幕后英雄们,正用青春和汗水,在科技助奥的赛道上,书写着属于中国的体育科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