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教师风采

蒋依依

蒋依依,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分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才、海南自由贸易港C类人才、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业青年专家。兼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10余项;主笔资政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等机构采用6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冬奥遗产报告等发展报告7部。

185fec2f2ba14a5c8e9febf01ba0f69e.jpg

2023年9月,蒋依依在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开学典礼上致辞


在骑行运动中,“破风”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由于前面的空气被压缩,后面的空间成为弱阻力空间,车队中的“破风手”就起到保护队友,为队友开路的作用,有时“破风手”甚至会牺牲自己,帮助队友获胜。在北京体育大学的讲坛上,就有着这样一位“破风手”,她躬耕教坛,甘愿奉献,用自己的学识与担当一路托举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坚守一线教学:教育是双向奔赴的幸福

蒋依依的简历上满是耀眼的身份,但她最喜欢的称呼依然是“蒋老师”。虽然身份众多,工作庞杂,但她多年来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我都在教。”来不及吃上一口饭就赶往课堂的蒋依依,此时看上去神采奕奕。“当老师始终是我的梦想,我现在每一天都在梦想成真。”

“来北体当老师是赶上了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当时体育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我希望能将自己所学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当然,蒋老师还有一点私心,“能够做一名教师也是我的梦想,我特别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我能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沉淀传授给学生,他们也会把一些创新的理念传递给我,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蒋依依认为,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双向过程,学生的反馈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在科研、社会服务方面,都给了她很多启迪。

在蒋依依看来,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能“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能“解惑”。“因为‘传’和‘授’都是单向的知识和经验传授,而‘解惑’是有反馈的,更具价值层面的。学生的‘惑’更多是迷茫,可能是知识上的‘惑’,可能是人生道路和选择的‘惑’,甚至可能是价值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好的老师应该在不同层面上去帮助学生,同时从学生这里收获反馈。”

面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惑”,蒋依依从不搪塞,她给出的“解”有时让书卷中的他们茅塞顿开,有时让站在十字路口的他们豁然开朗,有时也会让追梦路上的他们初尝圆梦的喜悦。2022年,在蒋依依和学校、学院老师共同指导下,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组成的队伍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最终取得了国赛银奖的佳绩。“这件事我记忆很深刻,不仅是因为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取得过这么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克服了很多学科交叉方面的、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困难,我真的很为他们骄傲,很骄傲我们北体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学生。”从起初的一个巧思,到最终做成一个项目并获奖,蒋依依始终站在学生身后,无论是专业知识上的困惑,还是交叉学科上的不解,不论是对行业的陌生,还是对创新理念的难以拿捏,蒋老师始终“在线”,甘当脚下石,为学生铺平成长之路。

近年来,蒋依依的职业版图进一步拓展,她新添了一重身份——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院长。为了促成这一国内首个体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蒋老师要解的“惑”更多也更难了。“成立这个学院的过程其实压力挺大的。首先是遇到了特殊的时期,各方很难去面对面沟通,同时,阿尔伯塔大学的合作学院在这个时间内换了三任院长,每一任院长都有不同的合作理念和思路,所以为了促成合作,要经过反复的谈判,反复地修改合作内容。最后花了将近4年的时间,终于开启了这项合作,真的很不容易。”如今,看着学院已经有两届学生走进课堂,蒋依依很欣慰,无论是为一个学生解惑,还是为一批学生带来新的机会,她都乐于奉献,她希望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人生中最大的精彩无疑是他们的“出彩”。


坚持科研探索:不畏挑战,破风出发

在坚守一线教学的同时,蒋依依也从未停下科学研究的脚步。目前,她的团队主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海南省重点研发课题和海南省自然基金课题。“前两个课题都是围绕冬奥遗产展开的,我们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体育旅游文化的融合促进城市更新以及服务京津冀协同等区域发展。后两个课题则是希望利用大数据的支持,采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如何促进区域内的体育参与全民健身,提升老百姓的体质健康。”

很多人都说做科研是寂寞的,“你要有坐10年冷板凳的准备。”蒋依依认同这份寂寞,但她认为在体育休闲与旅游领域搞科研,比寂寞更大的挑战是跨学科的共存与融合。“在这一领域,包括我的团队里面,大部分学生都是只有单一学科的背景,要么是学地理的,要么是学管理的,那我们如何与体育结合?如何在‘以体为本’的导向下,做好交叉学科的探索?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所幸,蒋依依和她的团队从不畏惧挑战,甚至逐渐掌握了“苦中作乐”的技能。在去年的一个研究中,为了搞清楚北京的空气污染对体育活动的影响,蒋依依和她的团队购买了很多检测工具,在各种场景下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们掌握了空气检测的技能,得到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数据,另一方面他们奔走在各种场景之间,有的要爬土坡,有的要跑步,有的去模拟其他体育运动,最终他们的运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还挺有意思的。”蒋依依笑笑说,为了做科研,这些此前没有任何体育背景的学生如今已经摇身变成了运动达人,“我有个学生为了研究匹克球,从零开始学,慢慢地爱上了这个运动,之后参加了匹克球的社团、俱乐部,还考取了裁判证书,如今已经是个匹克球高手了。还有很多学生现在都是户外运动达人。”

在面对陌生体育项目的研究时,蒋依依和她的团队总是迎难而上,往往在坚持中收获着“意外之喜”。其实这样的过程也正是科研的魅力。就像一个不会骑行的人,从最初的第一次登车,感受第一阵扑面而来的风,到爬坡时的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再到最终有团队支撑,完成一次富有挑战的路线探索。“科研也是这样,从最初的一个构思到最终发表论文,其实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但当论文发表的时候,你会觉得过去几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蒋依依认为,虽然做科研的过程是辛苦的,但看着这些科研成果最终去服务行业实践,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她也便有了勇气继续破风出发。


坚定党员初心:牢记党员责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过程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支撑着蒋依依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那便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员的特殊身份,赋予了我一份特殊的责任感,所以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过程中,我都要带着这份责任感去认真思考,一方面我是不是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我的言行是不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我的研究是不是对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价值、有意义,是不是能服务国家、服务地区。”蒋依依认为,党员的身份让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责任意识,要心怀国家。

蒋依依也是所在分党委的支部书记,“因此我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同时,蒋依依也非常重视团队的建设工作。即便教学和科研任务再重,蒋依依都会提前预留好时间安排各党支部工作,积极组织党内学习活动和党建工作。“我们要牢筑基层的堡垒作用,光靠个人是不行的,要把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团结大家,蒋依依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渗透于专业教学当中。“我们通过党建的平台,举办了1+1活动,加强和兄弟院校、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据蒋依依介绍,学院学生党支部上周刚刚举办了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的交流活动,“我们这边参加活动的学生基本都是术科生,他们那边都是学科生,大家通过飞盘等活动加强了交流,后续他们也进行了学术、科研的探讨,未来两个团队还有计划整合在一起做一些研究。通过党建这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举办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将党建和业务很好地进行了融合。”

有人说,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教师不是伟人,但教师的身上却凝聚着千万学生滚烫的目光。蒋依依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作为教师,她始终在思考怎样把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做到最好;作为学者,她始终在探索如何以科研至诚报国;作为党员,她始终在坚守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做到心有大我。在求实、奋进、开拓的教育事业道路上,她甘于奉献,她勇往直前,她浇筑着一路的繁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