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家+康复:许一个人人享有康复的梦

f4ae278f281443668caf02c20223d3c5.jpg


近日,第二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年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家+康复”项目团队的微视频《崴脚,不可小觑》,在科普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项目指导老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运动康复中心实验师阮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家+康复”是我校师生的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包括2019级本科生林鸿媛、范维瑄、吴孟臻、杨正诚和2018级研究生王淼。该项目团队曾参加北京体育大学第八届“赫石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创新组二等奖、2020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银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北京赛区三等奖。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项目能在大学生比赛中屡屡获奖?从萌芽到实践,项目遇到过哪些难点,与新生的合作又擦出了怎样的火花?一起来听听项目指导老师阮槟,为我们揭秘“家+康复”背后的故事吧!


家+康复

一个有温度的远程康复平台


8b381155f857485282957e9e556c8cb5.jpg


“家+康复”项目是一个依托于远程康复主题的小程序。早在2013年,阮槟就已经有了研究远程康复的初步想法。“我之前的患者很多都是从外地过来的,他们来一两次我可以给他们诊断,但是如果要尝试康复,就需要一个时间周期。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在家远程完成康复,人人享有康复,那么项目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当学生们带着这个理念找到阮槟时,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担任指导老师的邀请。

项目的定位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家实现运动康复,所以命名“家+康复”,同时“家”也代表了温暖,团队希望这是一个有温度的项目。

今年年初,团队首先搭建了项目框架,列出小程序中所需的各方面内容,以及需要解决的难点。因为阮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脚踝踝关节扭伤,所以她以此对团队进行初步启发,让大家熟读相关文献,首先将脚踝这部分知识,相对完整地搭建到小程序里面。

项目前期的难点主要是解决如何将专业术语生活化的问题。“第一是表述的内容,你说慢性踝关节不稳,这对大众来说太陌生了,要说崴脚大家就都明白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把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先拿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人看看,大家都能看懂才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是表述方式,考虑到在大众康复领域,文字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所以我们一致决定用视频的形式去输出,这就需要团队制作大量的视频。”

“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小程序中的各类视频制作,毕竟对于远程康复来说,视频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阮槟介绍说,“比如用户崴脚了,究竟是肿胀,还是韧带出现了问题,如何缓解症状,是否需要就医?我们都会用视频的方式告诉他。在用户自己完成初步评估后,他会输入一个评估数值,后台会得到数据,并评估症状的走向。”

就是在项目框架初步搭建完成的这个阶段,团队接到科普创新大赛的参赛邀请,因此学生们制作了关于崴脚的视频去参赛。据阮槟介绍,虽然从立项到现在已经7个月,但其实留给大家的参赛准备时间非常少,所有的准备几乎是在一周时间内完成的。“很荣幸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参赛绝不是目的。”阮槟说,“不比较、不计较、学会感恩”,始终是团队的参赛理念。

未来,阮槟并不反对学生们带着项目去参加更多比赛,但她要求团队务必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去跟别人竞争。阮槟相信:细节决定成败。在团队每次参赛前,她都会对学生准备的PPT等演示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帮助他们把控具体的方向和细节。“学生就像骏马,在前面天马行空地驰骋,我就像在后面拉缰绳的人,既要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也要把握住方向,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也是一门艺术。”

此外,阮槟还会在每次参赛后仔细分析评委和专家的点评,找出项目在展示过程中的不足。“我要求学生要虚心学习,认真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多总结复盘,这样在之后的比赛中才能做得更好。”

“我鼓励学生去参赛,是希望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如果只闷头学自己的专业,很可能走进一个闭门造车的境地。”阮槟认为,比赛不仅是一个展示的机会,更是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只要不断和高水平人才交流,无论是行业内还是不同领域的交流,学生都会有收获,这才是我乐于见到的。”


防患于未然

一次具有科普意义的反思


01ee5f21e438469f951427f6564718e5.jpg


在阮槟看来,“家+康复”不仅仅是一个能够远程帮助大家康复的小程序,更是一个具有科普意义的项目。

“人们在损伤之前,便知道一些可行的方式进行预防,可以大大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这样我们的项目就有了防患于未然的意义。”阮槟非常希望项目能在科普方面有所贡献,“应该说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康复专业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普及。对于很多疾病来说,患者会更多地求助于医院,而忽视了运动康复对病情的缓解同样重要。怎么能把这些专业知识科普给大众?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专业学者的深思。”

虽然项目屡获大奖,但阮槟经常提醒自己的团队,大家要经常反思项目的意义。“作为新中国众多体育成就的缔造者, 北京体育大学培养出了众多体育领域优秀的学者。我经常提醒我的学生,作为这个优秀团体的一员,我们做出的项目是要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阮槟认为,运动康复领域是对“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最好的对接,而无论是对大众健身还是对运动员的损伤康复,“家+康复”项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去践行国家战略,利用专业知识推动大众认知,我想我们每一个北体人都责无旁贷。”


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世界

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个世界


2d4a7a7ad5124eb7b4abb81eced40ace.jpg


其实,需要被科普的不仅是运动康复知识,还有运动康复这个专业。大众对于运动康复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按摩”、“理疗”这样的词汇上,甚至会把康复师和医生这两种职业混为一谈,这无疑会加剧运动康复行业发展的难度。

据阮槟介绍,康复师和医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医生解决的是结构类问题,而康复师解决的是功能类问题。比如在一个运动团队中,队医主要负责队员的伤病诊断,康复师根据队医的诊断结果进行相对应的康复。所谓“无医无康复”,这两个行业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大众对于康复行业不是很了解,这确实会影响它的发展,也让学生感到迷茫。连我父母都搞不明白我是研究什么的,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正因为这样,学生们有时候会急于求成,迫切地去推广运动康复理念,又想做小程序又想做公众号,而阮槟则再次扮演着“拉缰绳”的角色,“我希望他们慢下来,专注做好一件事情。运动康复是一门学术,你发出去的东西是否走在最前沿,是否足够的精准,这是非常困难的。当然,理想还是要有的,我希望他们现在扎扎实实学好专业,当团队的能力足以去匹配,我非常期待能有这样一个公众号的诞生。”

在人人靠写信联络的时代,电话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世界,而现在,各种聊天软件又再次取代了电话的地位。当专业技能遇到市场对接,阮槟认为,放眼更大的格局,跳出壁垒,运动康复行业未来必定大有可为。“我的学生经常抱怨,大家都不了解康复,我想要的康复不是这样的。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告诉他们,如果市面上没有你理想中的康复,那你能不能去创造一个?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世界,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个世界?”


导师介绍


dc716e8bbccd43a9b531f942382755b6.jpg


阮槟,博士,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实验教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保障团队的核心成员。长期在运动康复中心为国家队、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代表队运动员提供损伤风险评估和康复保障工作,并承担了运动康复专业中康复评定、运动康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