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十届中德体育发展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体传媒大厅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体育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共同主办,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和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欧洲体育发展与休闲研究院承办。会议主题是“转型中的体育:探索精英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演变格局”。来自中德两国六所大学的15位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了报告交流。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启迪在开幕式致辞中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北京体育大学与德国科隆体育大学自1981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肯定了论坛自2012年成功举办以来在中德体育学术发展与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坛已成为两国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他认为本届论坛的主题不仅回应了全球体育发展的现实挑战,也体现了中德双方在体育研究领域的共同关切。他希望两国学者可以聚焦习近平主席今年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深入探讨体育转型中的新趋势、新挑战与新机遇,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全球体育发展新格局。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欧洲体育发展与休闲研究院院长于尔根·米塔格教授作为联合主办单位致辞,他高度评价中德体育学术交流的成果。他指出,精英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协同发展是应对全球体育转型的关键,德国在双轨制体系和社区体育融合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期待双方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体育在促进社会包容、应对数字化挑战中的新路径,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智慧。
本次论坛设大会主报告、圆桌论坛、专题报告和青年学者报告四个单元,大会开幕式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圣鑫教授主持。来自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的五位专家进行大会主报告,北京体育大学李圣鑫教授和肖林鹏教授担任大会主报告主持人。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和体育信息学院院长丹尼尔·梅默特(Daniel Memmert)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正在弥合精英体育与休闲体育的鸿沟”为题进行大会主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正在成为连接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的桥梁。一方面,AI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与表现;另一方面,智能设备将科学方法普惠于大众健身。这种双向赋能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包容的全民体育新生态。
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的豪格•普鲁斯(Holger Preuss)教授做了题为《转型中的体育:颠覆性力量挑战精英与大众体育格局》的主报告。他认为未来体育发展有五大颠覆性趋势:技术爆发、人口变化、气候变化、经济格局变动与合成生物学。这些力量推动体育向数字化、资本化和政治化转型,催生“体能游戏”等新形态,也引发基因伦理争议。私营资本涌入和独立联赛兴起,年轻世代消费观念加速变革,体育生态正被技术、资本与政策重塑。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的于尔根·米塔格教授以《德国精英体育发展与政治介入:发展路径、新模式及比较视角》为题,介绍了德国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与体系构建上形成的“国家主导、社会协同”为特点的精英体育发展模式,他强调德国更加注重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推动精英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联动,同时在反兴奋剂、体育伦理领域强化法治与治理,为全球体育治理提供了“德国经验”。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蒋小杰教授以《游戏、闲暇与存在:基于乌托邦视域的休闲体育哲学重构》为题进行大会报告。他认为休闲体育的本质是以自主选择与内在价值为基础的非竞争性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开放形式实现“存在的充盈”。他回应了关于工具性与竞争性质的质疑,强调休闲体育作为“有意义的无意义”活动,能够在规则中创造自由,为现代人提供对抗效率异化、回归本真存在的重要哲学路径。
来自沈阳体育学院的解泽强副教授聚焦中国各省正在兴起的足球超级联赛,他分析了中国足球面临的深层困境,认为各省超级联赛通过重构足球与市民生活的联系,可成为破解难题的可能路径:一方面能依据省份经济差异分层发展,另一方面重建商业化通路并提供更多足球相关就业岗位。他强调,通过省级联赛的稳步推进,中国足球有望实现从“冲出亚洲”到“高水平稳定发展”的转型。
圆桌对话环节由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的于尔根•米塔格教授主持。豪格·普鲁斯教授、蒋小杰教授、丹尼尔·梅默特教授与解泽强副教授等四位专家围绕“体育转型中的挑战与创新”这一主题,从中德两国的体育发展具体实践进行了互动与交流。
专题报告环节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王富百慧教授和沈阳体育学院邵凯教授主持。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集美大学、北京大学的七位报告人进行了专题汇报。
北京体育大学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陈燕教授以德甲联赛和2025年莱茵-鲁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例,阐述了德国可持续体育治理的实践路径。她指出德国通过建立ESG指标体系,推动多机构协作与数字化监控,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制度设计,结合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为全球体育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借鉴。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郑志强教授分析了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会员制治理模式。他指出,德国以"50+1"规则和复合董事会结构为核心,通过会员民主赋权实现分权制衡,保障了俱乐部在竞技、财务和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他建议中国试点会员制改革,构建分权监督机制,强化财务自律与社区融合,以培育长期主义的俱乐部文化,推动足球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薇副教授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人权的内在关联。她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具有独特的人权功能,既促进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传播,也拓展了个人与集体人权体系。她呼吁重视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权保障,使其成为推动人类尊严、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王笑宇研究员分析了体育旅游消费的新趋势,他认为中国体育旅游市场迎来爆发期,伴随消费分层与中产分化,游客更注重“理性消费”与“体验升级”,体育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主题化趋势。未来投资开发应注重全流程整合,强化运营能力与IP内容,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以满足高品质、个性化休闲度假需求,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亓昕教授以“村超”和“苏超”为例解析中国草根足球的扩散模式。她认为草根足球赛事通过融合地方文化符号、政社协同治理与数字媒介传播,成功实现从本土走向全国的影响力扩散。这类赛事以“小切口”激活“大流量”,形成“文化IP+消费场景”的有效模式,为中国特色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业余与精英体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张春萍教授围绕体育赛事推动入境消费发展进行报告。他认为体育赛事已成为推动入境消费的重要引擎,但我国仍面临本土赛事国际影响力不足、服务生态滞后、“赛事+”产业链融合不深等挑战。未来需强化赛事IP培育、完善国际化服务环境、深化“赛事+”消费链融合,以全面提升体育赛事对入境消费的带动能力。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韩佩孜以政策变迁与球员跨国流动为主题进行报告,他认为政策变迁深刻影响中非女足运动员的跨国流动。中国通过政策鼓励本土球员留洋提升实力,并开放外援名额吸引非洲球员加入女超联赛,不仅提升联赛水平,也强化中非体育外交,未来还需持续优化国际合作机制,促进女足人才双向流动与职业发展。
青年学者报告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刘鶁讲师主持,来自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的三位博士进行了报告分享。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的吴丹琳博士探讨了中德两国精英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演变与融合。德国通过双轨制、体育奖章、医保联动及大众赛事如柏林马拉松,实现精英与大众体育的有机结合;中国则借助马拉松热、奥运遗产及全民体质监测,推动双向互动。两国体系各具特色——德国以自下而上的俱乐部文化为基础,中国则以国家战略为主导,但均面临资源平衡与融合发展的挑战。中德对话为双方在体育治理与全民健康领域的互学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
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金舒(Kim Schu)博士围绕国际象棋中的作弊行为开展研究,他指出象棋领域存在不容忽视的作弊与认知兴奋剂使用现象。当前反作弊措施在基层赛事中执行不力,并呼吁棋类管理机构加强政策统一、资源投入与全层级监督,以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维护这项智力运动的公平与诚信。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王健舒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崛起为例,提出群众体育回归本质、足球下沉社区十分重要,但也面临政府依赖性强、商业造血不足、赛事同质化等挑战,建议要完善多级联赛体系、深化“足球+文旅”融合、提升运营专业化,探索业余与职业互补的多元发展路径。
闭幕式环节,李圣鑫教授向所有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谢意,希望两国学者借助论坛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德学术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米塔格教授则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中德双方学者围绕大会主题所展开的富有成效的对话,他表示,这些交流极具价值,并衷心期待未来双方能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研讨、推动更广泛的学术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