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党以来,王旭严格要求自己,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并起到了很好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广大党员同志的认同。王旭同志始终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时刻牢记祖国荣誉,时刻不忘自身使命。十年来,她全身心投入训练,不怕苦不怕累,为中国摔跤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着青春与汗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坚持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并将学习所得贯彻到平时的训练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牺牲了数不清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放弃了无数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每天坚持长达9、10个小时,甚至11、12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通过多年的拼搏与努力,王旭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摔跤运动员并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包括2001年在亚洲摔跤锦标赛上夺得女子自由式摔跤68公斤级冠军,2002年世界女子摔跤锦标赛72公斤级角逐中勇夺银牌,以及2003年世锦赛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值得骄傲的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王旭同志为祖国赢得摔跤项目宝贵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出色地实现了中国在摔跤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为祖国争得荣誉。由于她的努力和骄人成绩,她还获得全国和北京市的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荣誉。
刻苦训练,“摔”出历史
王旭是家中的独生女,因为小时候身体羸弱,被家长送到体校去锻炼强健身体,从此与摔跤结下了不解之缘。
14岁时,王旭进入北京月坛体校开始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但是一开始练的不是摔跤而是柔道。这一年,刚好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的“金牌教练”许奎元在北京各体校物色人才,小王旭当时的身体条件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动作协调,有韧劲能吃苦,就被他招到麾下,改练摔跤。从初一到高三,许奎元带了王旭6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对于爱徒王旭,许指导说:“在训练中很刻苦,要是一个动作没学会,一定会练习到完全掌握了才结束训练。”除了专业训练,王旭在文化课方面也不甘心落后,“她的学习成绩也不错,门门功课都80分以上”。
王旭性情刚烈,总有一股舍我其谁的气势。有人问她当初为什么练摔跤。她脱口一句:“因为这个刺激!”那口气,仿佛刚把对手摔倒在地。就是凭着这股子霸气, 她只用了两年时间便 “摔”进了国家队,并接连获得全国冠军和亚洲冠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三名的水平。即便这样,王旭也曾打过退堂鼓,原因就是摔跤训练太苦了。“你不知道,每年冬训运动量都会增加,我都累得睡不着觉,浑身疼。迷迷糊糊到天亮,又接着练。”让王旭烦的还不止这些,“本来挺累的了,教练还在耳边唠叨个没完,心里真是起急。”为此,她有几次都想放弃。启蒙教练许奎元说:“王旭是个倔丫头,但有股子韧劲。”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72公斤级自由式摔跤半决赛中,19岁的王旭不畏强手,击败本级别夺冠呼声最高的日本选手滨口京子.在决赛中,王旭继续了前一天神勇的状态,以7比2击败了俄罗斯选手高索尔•马尼奥诺娃夺金,这也是中国摔跤选手夺得的第一枚,也是惟一一枚奥运会女子摔跤金牌。雅典奥运会不仅成就了这个年轻的姑娘,更让她学到做人的道理。说实话,在出征雅典之前,很少有人想到王旭能拿奥运冠军。女子摔跤是此届奥运会新设项目,志在夺金的中国队有多人参赛。人们更多的是看好小级别选手,但作为女子摔跤最大级别72公斤级的王旭,队内内定的目标是力争奖牌。就连王旭也没想到自己如此幸运。她说:“我没想到自己能拿奥运冠军。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力争发挥出自己的训练水平。因为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就不会有遗憾,不在于拿不拿冠军。”
自1999年在运动队训练以来,王旭早已经习惯了把训练场当成自己的家,习惯了每天与队员们一起训练的日子。回忆从事摔跤运动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有苦也有甜,她时刻带着一颗年轻的心去拼搏,去对待她的每一次训练和比赛。许教练曾说过:“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必须付出超人的努力。”王旭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为了练好每一个技术细节,她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技术动作上存在的不足;为了练好力量,她每天要做大量的体能训练,跑步,举杠铃,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一样都不能少。王旭每天要训练至少9小时,遇上训练任务完成不理想的时候,每天的训练时间会达到11、12个小时。就算生病、受伤,也要坚持训练。对于当时的小王旭来说,能够休息一天已经是很满足的事了。
与其他女孩子一样,还是花样年华的王旭也喜欢听歌、看书、爱美。由于摔跤项目的特殊性,那时候的王旭也必须和其他从事摔跤运动的女孩子一样,留着齐耳的短发,短短的指甲。“别的女孩子再漂亮也没有你站在领奖台上漂亮”, 教练许奎元这句教导深深地印在了王旭的心里。于是,当王旭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微笑的时候,世界都为这朵“跤坛玫瑰”的美丽而折服。
因伤退赛,顾全大局
雅典奥运会之后的王旭,一直饱受伤病困扰。王旭在赛场上的积极进攻,曾经使她屡屡获胜。但是由于肩伤,王旭被迫从进攻型运动员转型为防守型运动员,这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是很难接受和适应的。尽管如此,王旭还是忍着伤痛积极投入训练,因为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支持着她:“我要参加北京奥运会,在家门口为父老乡亲们拿金牌!”可就在王旭已经拿到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比赛服、准备随队进驻奥运村的前一天,突然接到上级通知,鉴于伤病等原因,王旭将不能再参加奥运会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将王娇。此决定一出,摔跤迷和媒体一片哗然,这是个太出人预料、也太过残忍的结果。
躲进宿舍里,捧着崭新的比赛服,王旭的眼泪立刻夺眶而出。是的,为了北京奥运会,她期待了整整四年,拼了四年,没人知道这期间她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此时,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摆在了王旭眼前。是顾全大局,听从组织的决定,还是为了自己再积极争取?经过了几天几夜的苦思,最终,王旭还是平静地选择了前者。因为她知道,这一枚意义非凡的奥运会金牌是几代摔跤人的期望,这一历史使命应该由更有把握的人来完成。
时过境迁,再来回忆当初的选择,乐观的王旭说,“这次的挫折对我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在高处时,突然有一件事让他跌落到谷底,然后忍痛恢复之后,人生便到达了新的境界”。
低调转型,回归平凡
北京奥运会之后,王旭选择了退役,走进了校园。她决定来北京体育大学专心学习,以弥补运动员时期落下的知识。长期“三点一线”的运动员生活让刚踏入研究生学习的王旭感到措手不及,很不能适应。但宽松自由、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让王旭有了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刚从运动员“变身”学生的王旭,总是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总是想着用最短的时间把所有的科目都学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王旭终于摸索到了学习的规律,“知识需要一点一点积累,不能求快”。于是,凭着在摔跤垫上的那一股子拼劲儿,王旭用两年的时间 “啃”完了原本三年的研究生课程,并以优秀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
在撰写硕士毕业论文时,王旭遇到了她在研究生学习中最大的困难。由于常年随队训练,王旭很少接触到科研论文,一开始,她常常对着电脑一坐就是一夜,天亮了还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不服输”的王旭抱着自己的论文奔走于各个老师的办公室之间,逢人便请教和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初稿被‘批评’,接着修改,再不行,再修改,总之就是努力地学,努力地改”,回想起当时“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时光,王旭还是印象深刻。众人的智慧激发了她的灵感,终于在指导老师张霞和专家们帮助下,王旭撰写出了近两万字的论文。她把自己训练的感受和收获融入了论文的写作中,并在论文中将自己备战期间身体机能的数据列举了出来,这些一手资料为国家培养后备力量提供了宝贵经验,并最终获得了答辩专家的一致认可。
褪去奥运冠军光环的王旭,在校园中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与四年那个梳着齐耳短发的“假小子”不同,如今的王旭和同龄女孩子一样留着微微卷曲的长发,修长的指甲被染成了粉红色,精致的妆容下透露着一丝恬静和自信。曾经的辉煌在她看来都已经成为历史,“只有明天的太阳才是最新鲜的”。平日里,王旭喜欢跟同学们在一起,“早上跟同学学习打网球,白天与同学一起上课”,“我很享受我的大学生活”。
报效国家,感恩之情
王旭总说,“没有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帮助,我是不能顺利完成我的学业的”。即使现在,王旭总能回想起同学们对着电脑,耐心地为她讲解《统计学原理》的情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王旭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身边的人。
2004年4月,为备战雅典奥运会,王旭随国家队到安徽大别山训练,一天,队员们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进行慰问。一走进农民家里,王旭看到高低不平的泥地,没有家具,室内一片漆黑,家里的孩子穿着破旧的补丁衣服,顿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队里发起向希望小学和山区人民献爱心活动,王旭积极带头响应。每当王旭在训练中想懈怠时,她都用这件事来激励自己,“训练虽然艰苦,但和这些孩子相比,训练的条件太好了,真的没有理由不好好训练”。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当时还在国家队积极备战的王旭和队员们听到消息后,纷纷响应积极捐财捐物,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个月前,冠军班同学邢慧娜告诉王旭,北体大研究生院一位老师不幸罹患癌症时,王旭更是与其他冠军班同学一起,倾囊相助。在今年三月,王旭还跟随北京体育大学的领导、老师们前往山东滨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参观指导。在那里,王旭根据自身多年训练的经验,结合当前实际,为后备人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报答祖国对她的培养之恩。
如今的王旭,正在北京语言大学积极地学习英语。一个月后,她将前往美国进行一年的学习。“我喜欢学习,喜欢接受更多不同的挑战。”我们相信,就凭着这一股子拼劲儿,当年这朵“跤坛玫瑰”将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华丽绽放”。
(文/何溪 周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