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举行。本届赛事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40余万件作品、300多万名学生参赛。
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体育大学斩获4项国家级奖项(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3项),《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平衡评估与损伤预警系统——面向国家队的激光轨迹捕捉与深度学习融合研究》斩获“人工智能+”专项赛应用赛国家一等奖,另有1项获“人工智能+” 专项赛应用赛国家三等奖,2项获主体赛国家三等奖,以“零的突破”与“多点开花”的亮眼成绩刷新了我校在该项全国顶尖学科竞赛的历史纪录!
获奖项目介绍
“人工智能+”专项赛应用赛国家一等奖
《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平衡评估与损伤预警系统——面向国家队的激光轨迹捕捉与深度学习融合研究》

指导老师:张恩铭、邹新娴、叶瑞琪
项目负责人:胡家欢
团队成员:董甲盟、陈希妍、彭泰宁、栾瀚瑶、谭盛方、牟佳欣、杨子丘、陈凌凡、陈故好
项目简介:该项目聚焦运动损伤预防与科学训练的关键问题,融合激光轨迹捕捉与AI算法,以迭代优化的国家专利产品为载体,构建三维动态平衡评估系统,实现“测试—评估—干预”一体化闭环。前期成果已在多个高水平运动队中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团队跨学科协作,积极探索“体育+科技”融合路径,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科学化升级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主体赛国家三等奖
《扁平足对男性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估与健康促进路径探索——基于下肢生物力学特征与社会支持体系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万祥林、施艺涛、李翰君
项目负责人:樊倚墨
团队成员:李浩然、王跃臻、沈轶能、陈泓言、李好、张晓楠、董甲盟
项目简介:该项目研究结合生物力学与社会调查方法,分析男性儿童扁平足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三维步态检测发现,扁平足儿童存在踝外翻、髋膝屈曲代偿特征,形成"足-膝-髋"力学链失衡,增加下肢损伤风险。研究提出"社会-技术"双轨模型:建立三级筛查体系(足印初筛-3D复筛-动态确诊)、推行矫形器具医保补贴、开发校园康复课程。通过跨学科协作优化儿童健康治理。
《体现可能,动愈共生:中国下肢残疾人体育参与现状与自我实现路径实证研究——基于八省实践走访的调研分析》

指导老师:施艺涛、李岩、厉芷扬
项目负责人:姚宁馨
团队成员:杜冰源、赵坤辰、甘宇婵、刘雪涵、王嘉睿、张可昕、赵雯沁
项目简介:“可能运动”依托北京体育大学,深入北京、甘肃、重庆、福建等八省开展调研。以问卷、访谈等方式剖析下肢残疾人体育参与现状,针对供需匹配、保障不足等问题,提出体育特色帮扶模式,研发轮椅健身舞、轮椅跑步机等,助力残疾人身心健康与社会融入,服务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人工智能+”专项赛应用赛国家三等奖
《WingForce翼力——便携式智能测力台》

指导老师:郭兴伟、沈燕飞
项目负责人:陈昊翔
团队成员:史庆龄、张康乐、张晏微、王美慧泽、张博
项目简介:在全民健身热潮与体育教育专业化推进的当下,WingForce 翼力——便携式智能测力台,以数据量化细节,用科学赋能训练,助力提升体育科技含量,显著优化训练效率。
“挑战杯”竞赛不仅是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更是激励青年学生勇攀科技高峰的重要平台。学校高度重视“挑战杯”参赛工作,将其视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通过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跨学科资源、强化导师指导,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涵养科学精神、培育创新能力。
未来,学校将持续落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举措,引领学生勇担“以科技赋能体育、以创新引领未来”使命,为建设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