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最震撼人心、最富感染力的无疑是竞技体育。北体人深知:高水平的训练对于提高北体大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社会地位和国际声望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北京体育大学始终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1959年9月,北体大有293名师生作为各省、市代表队成员参加第一届全运会,他们所得总分可列全国前10名。
1971年1~4月,北体在全国招收了中专性质的青训队队员372名,连同原国家集训队来的26名,共计398名。他们中就有1981-1984年“三连冠”的中国女排主力队员曹慧英、杨希、陈招娣。
1972年,经国家体委同意,北体成立了国家射箭队,男女队的教练员分别由曾打破世界纪录的著名运动员徐开才、李淑兰等担任,他们也培养出孟凡爱、黄淑燕、宋淑贤等享誉世界的优秀运动员。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于1979年开设了竞技体育学校,遵循“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方针,强化了竞技体育人才的一条龙培训体制,训练成绩不断提高。
在此期间,艺术体操作为竞技项目再次引入,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扎根。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学校的艺术体操代表队常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在国内比赛中始终保持了一流水平。
在此前后,北体大还先后引进了曲棍球、地掷球、门球、软式网球等项目。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还引进了跆拳道项目,并且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诞生了北体大独立培养的第一位跆拳道奥运会冠军陈中。
50年来,学校不断攀登运动技术高峰,为我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人,运动健将444人;1980年以来,培养世界冠军42人次;亚洲冠军60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1人次;全国冠军607人次。奥运会女子跆拳道冠军陈中、世界体操锦标赛鞍马冠军李敬、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跳高冠军金铃、1991年至1997年蝉联世界女子摔跤锦标赛冠军的钟秀娥等一批优秀运动员都曾在北体大培养下,经过刻苦训练取得了辉煌成绩。仅在第27届奥运会上,就有9个项目的21名运动员入选国家体育代表团,取得了3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由本校教练员系统培养的运动员10人,夺得1金、1银、2铜和1个第4名的佳绩。由于近年来北体大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悉尼奥运会上成绩突出,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颁发“奥运会贡献奖”,给予了通报表彰。
世纪之交,特别是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15号文件指示把北京体育大学办成高水平、综合性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以来,学校加强了与国家队的联系,招收了一批优秀运动员进入竞技体育学院学习。目前,国家艺术体操队、跆拳道队以及田径队的一部分队伍已落户北体大。
凭借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开展竞技体育的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孵化器和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二、以国家队进驻和备战2008年奥运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三结合”基地运行机制
国家队进驻学校带来了各运动项目的最具前沿性的信息,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训练体制、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将有力地推进“三结合”基地建设进程。学校正努力克服现有硬件条件的不足,尽最大努力为这些队伍提供服务。为了进一步做好国家队进校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国家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杨桦校长任组长;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商讨建立 “三结合”基地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还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为国家备战奥运会提供各类优秀体育人才。三年来,学校本科免试录取了李小鹏等一批国家队优秀运动员近300人,其中2001年38人,2002年159人,2003年93人。2003年,学校免试录取了孙淑伟等国家优秀运动员、陈立人等国家优秀教练员10人为研究生。就读成人教育的占旭刚等45人已经本科或专科毕业。2004年,占旭刚7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杨晶等25人被录取为本科生,此外还有部分优秀运动员被成人教育学院录取。
2003年,我校运动技术仍保持较高水平。我校学生在世界大赛中取得4 枚金牌、2 枚银牌和6 枚铜牌;在亚洲锦标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2枚;在全国比赛中62人获冠军;3人达到国际健将标准,10人达国家健将标准;学校共有79名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18名教练员被选入备战2004年奥运会国家队。2004年7月成立的中国雅典奥运会代表团中,北体大17名运动员入选。
北京体育大学的训练工作,将以全面参战2004,全面备战2008为目标,依靠学校人才密集、科研实力强大等优势,加大“学生运动员”培养的力度,既要出成绩,又有出院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模式;既要出金牌,又要通过科学训练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在完成国家竞技体育任务,培养造就众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同时,探索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路子,办出学校的特色,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