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园要闻

【创先争优系列报道二】躬耕不辍 孜孜前行——记我校“育人标兵”张力为

张力为,男,1956年1月生,四川人,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心理教研室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张力为是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著述最多、成果颇丰的“科研尖兵”,除授课外,还兼任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作为一名老党员,张力为同志始终将共产党员对党的坚强信念和不懈追求转化成为教学育人、潜心科研的不竭动力。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教学、训练、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于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严师,成为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

张力为同志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绩得到了各方认可,在近几年的评优活动中,屡次被评为先进:2009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奖,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教学团队奖。从教多年来,张力为严谨的治学风范、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深受广大同学喜爱。在学生评教中,多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2008年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投身学术 奋斗不辍

张力为同志早年曾是一名专业乒乓球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教练员工作,曾担任北京市少年乒乓球队的主教练。当年在天津体育学院专科学习期间,初次接触运动心理学课,并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门“体育前沿学科”,并从此确立了在“运动心理学”领域奋斗的理想。

1986年,时任北京市少年乒乓球队主教练的张力为在兴趣的指引下,毅然决定报考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专业硕士。从运动员到学者的转型过程举步维艰,考试复习过程中,他每天利用训练间隙的每一秒钟背英文单词、学习专业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敢想敢干,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凭借超人毅力,最终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先后师从马启伟教授和田麦久教授,一步步迈入体育科学的殿堂。

在顺利拿到了教育学(运动心理学方向)硕士学位后,张力为在1995年又开始攻读北京体育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他还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因为他深知要想在体育学科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走出体育圈,开拓视野,在母学科心理学方面有更多了解和更多训练。张力为开始自学心理学课程,并于 1997年如愿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的博士学位课程。从一个运动员成长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张力为正是靠着共产党人的超人毅力创造了这一“奇迹”。

没有人知道这期间,张力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辛劳。他丰富的学科背景、深厚的学识涵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成了滋养学生的“蜜酿”。

专注教育教学 恪尽教师职责

从香港回校后,张力为一度在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担任领导工作。但出于对教学、对科研、对学生一如既往的热爱,他果断放弃处级干部的职位,回到了教学、科研第一线。

从教20余年,张力为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同时担任着本科、硕士、博士、教练员岗位培训等4类9门课程,并负责6名本科生、6名硕士生、3名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近3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为762学时,为额定工作量的1.82倍,每年审阅上千篇的论文。每每跟国外同行交流起来,大家无不惊诧于他承担的工作量。

但张力为从来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在他看来,学生的成才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张力为说,“每天走在校园里,总会有不认识的学生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每遇此景,一阵暖流掠过心底,再累再苦也都心甘情愿了”。

“育人者必先律己”,张力为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每节课他都必须提前至少5-10分钟到教室,一边做课前准备,一边播放反映人生哲理的各种课前PPT。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还多次“轻伤不下火线”,带病授课,并因此患上了肺炎和亚急性甲状腺炎。

除了授课之外,张力为还兼任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分会主任委员等多份社会职务,但他始终将教学放在第一位。

作为教师,张力为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在网上七拼八凑完成的作业总是难以逃过他的眼睛。张力为笑称自己的课程不及格率(如行为科学多元统计)在全校可能是最高的,但使他欣慰的是,他的一些课程旁听人数的比例也可能是最高的。

张力为非常重视对学生论文的指导,他会亲自帮学生推荐最好的论文参阅;在他审查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上,可以看到他写下的满篇的修改提示;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预备答辩都要进行3次,这在全国高校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辛勤学术劳作 科研著述颇丰

在教学、科研之余,张力为自觉学习理论,钻研业务、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为体育教育事业服务的能力,在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上不断追求进步。至今,他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每年工作360天,每天坚持阅读、写作或备课,时刻关注国际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他还要求学生们提高标准、开拓眼界,定期阅读《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心理学论文,在母学科里汲取更多的养分。

从教20多年来,张力为发表著作17部,著作章节25章,学术期刊论文136篇(包括两篇SSCI论文),学术会议论文95篇,译著2部,译文26篇……这些科研成果在体育科研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还获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19项,其中,他作为第一作者编著的《运动心理学》(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质量理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分层教学与内容更新》获得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勇挑专业重担 推动学科发展

在张力为看来,共产党员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岗位上要能够看得出来,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

2003年,学校筹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发展初期,师资少、设备少、经验少,运动心理学教研室面临严峻挑战。其时,已万事缠身的张力为勇挑重担,承担起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安排等主要的专业建设工作。同时,作为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张力为长期以来还负责处理学会的几乎所有事务。多年来,张力为的每一天都在高速运转中度过,但他仍将推动学科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默默奉献着。

发挥学术专长 服务奥运备战

除了在教学、科研领域的钻研之外,张力为还一直致力于将运动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国家队备战之中,为国家的竞技体育服好务。

2000年悉尼奥运会至今,他长期承担中国网球队、中国艺术体操队、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每年无论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深入运动队一线,为运动员备战、参赛提供心理支持。备战北京奥运会的最后三个月,张力为每天“泡在”队里,随时提供心理咨询。中国艺术体操一名队员说:“只要张老师在,我们心里就踏实”。在跟随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备战温哥华冬奥会期间,为切实了解运动员的训练气氛和心理感受,他曾在阿尔山零下34度的严寒中观看运动员的训练课,在长春零下17度的严寒中站立六七个小时观看运动员的比赛,还曾与运动员教练员一起在冰天雪地里铲雪、填坑、汗流浃背地修跳台。张力为说,只有和运动员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才能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

备战奥运的关键时期,张力为经常是离家几个月,在学校和运动队之间往返忙碌,但张力为同志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忘我工作、默默奉献着。张力为在中国艺术体操队、中国网球队为运动员、教练员的备战、参赛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受到了教练员、运动员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因此,他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颁发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个人”的奖励……

但这些成绩在张力为看来,只代表着过去。如今的张力为还在校园里、运动队里默默地忙碌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继续着不平凡的事业。在平凡岗位上,持续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大家一同进步,为体育教育和训练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文/ 宣传部 陈园园)